挖掘历史文化 展望崭新未来
我们是幸运的,有机会翻阅老白干历史档案,探究老白干的历史,挖掘传统文化,追寻老白干酒几十年来蓬勃发展的根本。
翻开档案首先看到的是老白干的建厂史。我厂前身系1946年解放时接收的16家私营烧锅,当时为冀南行署直属企业,1949年直属专卖公司,1953年产销分开为省工业厅直属企业,1957年下放石家庄专属工业局,1962年7月衡水专属恢复后为衡水直属企业。当时的厂址位于衡水西关新桥西街路南。
在这期间,共查阅档案85卷,时间从1950年--1963年。在这13年时间里,经历了“抗美援朝”、“三反”(反贪污、反浪费、反官僚主义)、“五反”(反行贿、反偷税漏税、反盗骗国家财产、反偷工减料、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)运动、“爱国增产节约”运动、“大跃进”、“瓜菜代”、“反右整风”运动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和运动。历经了1953-1957、1957-1962两个五年计划。
在这13年的老白干历史当中,既见证了白纪瑞、杨登峰、杨太祥、金鸿年、陈一农几位企业领导人对企业的全情投入。又见证了安玉山、刘映雪、张子皋等一批干部从店员工人到组长、工段长、科长、到成长为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经历。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像赵大河、刘瑞合、李殿霞、徐大秋等劳动模范、先进人物。
赵大河的模范事迹是现象级的。是老一代制酒人爱岗敬业、务实精进、极致匠心的典范。赵大河在工作中紧密联系组员,及时和二技师沟通,钻研发酵过程,坚持班前班中班后会议,发现问题及时探讨。总结了池底垫糠、酒糟复制蒸烧、烧控池子水(淋浆水)的方法。创造了:一找,对生产好坏及时找原因;三稳,用浆稳、配料稳、火力掌握稳;四准,配料过秤准、温度掌握准、用酒母时间准、浆数准;两钻研,钻研原料质量,钻研发酵规律。三大关键,掌握配料关键,掌握水分关键,掌握操作细致关键,因而推动了全厂整个操作的统一。赵大河也凭借对酿酒刻苦的钻研,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优异的生产成绩在1959年被评为“全国劳动模范”。并参加了1959年的“全国群英会”。赵大河的事迹也成为老白干人津津乐道,学习的楷模。
赵大河的成功是与当时尊崇劳动,尊敬技师的社会大背景是分不开的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,推进了衡水制酒厂领导干部全部参加体力劳动,做到“六同”(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、同开会、同学习、同娱乐);“三化”(干部工人化、生活群众化、劳动经常化)。“两参”(干部参加劳动,工人参加管理);“三结合”(领导,技术,工人)。开展了比、学、赶、帮运动。技师刘瑞合在生产中创造了:酒醅体积大,回活上顶缓,活大分次加浆,发酵管理严和五大要求(坯子数量准,酒母曲子掺的匀,蒸馏时间准,渡头镶边,入池温度低)。老工人李风顺总结了“三齐”(甑下齐,中间齐,上汽齐),养心压边,绕甑装,簸箕轻、快、稳的装甑方法。厂长金鸿年试验成功“回活不用大曲”;创造了“小茬保粃”的先进经验。通过学习涿县酒厂的先进经验,确立了“稳、准、细、净”的操作。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们现在的操作也是不二法宝。
翻开档案,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感谢。感谢几代档案管理人员为我们留下这么宝贵的历史资料,让我们得以追寻老白干的历史足迹。
其次是感动。感动老一代白干人在天灾面前不低头,团结一心共抗天灾的决心和毅力。在这期间,共经历了1956、1963两次洪水的洗礼。在抗洪救灾和重建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像张子皋、刘映雪、刘瑞合、郭文川、李书香、秦西彬、李步增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先进集体。感动老一代白干人在“瓜菜代”困难时期不畏困苦,与国家同呼吸,共命运,共渡难关的精神。
最后是感恩。感恩老一代白干人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,感恩老一代白干人为我们留下的技术传承。为我们的企业得以辉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老白干档案查阅工作还在继续。追本溯源,挖掘老白干历史文化,辨古识今,方能展望崭新未来。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继续探寻他们的足迹。
制酒一车间:郭双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