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故知新 继承传统
衡水老白干是历史名酒。有文字记载兴于汉代,盛于唐、名于宋,正式定名于明代。1946年得到政府帮扶,接收饱受战争疾苦的十六家酿酒作坊,建立衡水制酒厂。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下,发挥集体主义精神,将各家技艺特点归纳总结,执行统一操作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,生产能力逐步走向规模化。
从五十年代起,衡水制酒厂领导干部首先放下架子与工人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、同开会、同学习、同娱乐。干部刘五进下到酒母组,以普通工人身份在工人当中帮助生产,参加劳动。处处以身作则,加强酒母技术操作,改变了环境卫生,严格杀菌制度;改变酒母长时间质量低的关键,并试验成功了蜜枣做酒母,节约了粮食;提高了质量。做到了干部工人化,生活群众化,劳动经常化。广大职工反映:“干部不但帮助我们干活,而且帮助我们分析问题改进生产。”由此厂领导干部参加车间体力劳动,每周两次的顶班劳动制度长时间得到落实。这样一来,工人参加管理的热情得到高涨,生产工具用完后主动地加强保管起来,如王福起组自己打鼓风架子;库工丁玉平不仅把麻袋及时清理入库,并将每天生产用的枣袋子中午不休息洗了晒干保管起来。全国劳动模范、青年红旗手赵大河,自53年建组以来,推广薯干酒精混烧提高质量和提高出酒率的操作。他以不断革命精神,经过试验摸索创造了紧张细致、醅子酒母掺拌均匀,配料分得清,回活大,少用糠等12种先进经验。并采取了生产小组互助,帮助武文瑞组低温入池,温湿酸三结合的方式提高出酒率。针对张大眼组,建议池底垫糠、分次加浆等改进方式增加产量。赵大河以稳、准、细、净为基础,配料均匀数量准、上甑轻匀不压汽;提出了“一找”:根据各甑活产酒情况和上几排对比,产酒多少进行分析,找出原因。“三稳”:对用浆数量的变更,原料配比变更,掌握火力蒸馏时间的变更,采取了稳的操作原则。“四准”:原材料配比过秤准确;温度掌握准确;掺曲用酒母时间准确;浆用数量准确。“两钻研”:对原材料品质加强分析钻研;对发酵规律进行刻苦钻研。赵大河连同刘瑞和、张心怀三个小组成为制酒样板,并掀起了比、学、赶、帮、的增产节约运动。
为了提高酒质,改进技术,达到全国先进水平。以厂长、生产管理人员、技术人员、化验,组成质量研究试验小组,进行技术研究分析工作。加强了专业性会议;组织技工互相参观,会诊酒醅,交流经验。采取了延长发酵期;掐酒头、去酒尾;稍子跟锅;提高入库酒度;次酒回沙;流酒过滤等技术措施。副厂长刘映雪组织了三名技工去左家坞酒厂、沧州酒厂学习了原料粉碎细、入池温度低等先进经验。从而克服了部分职工的保守思想。并将老技工赵延年调到生产组,试验四甑活,扩大回活酒,泼热浆,减少用糠,低温入池,提高酒的酯量和香味。61年老白干酒通过化验鉴定,总酯含量达到了0.426g/100ml。远高于省定标准的0.215g/100ml。总酸降低到0.074g/100ml。总醛0.0062g/100ml。使酒的口感更加绵软、回甜、饮后余香。
通过回顾衡水老白干酒厂历史,我们能够感受到老白干人的凝心聚力。面对困难与挑战能够脚踏实地的,通过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完善和提升自己传统技艺的匠心精神。为我们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;为我们的企业迎接更加广阔的未来明确了方向,留下了宝贵的经验。才有了近年来老白干香型创型成功;以及取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等诸多荣誉成果。我们将继承先辈吃苦耐劳、勇于奋斗的精神。团结奋进,开拓创新,让衡水老白干美酒的芳香飘向更远方。
制酒二车间:段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