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阅历史档案工作三次分享交流会收获感悟
公司自9月22日组织通讯员查阅历史档案以来,每月召开一次交流分享会,我们共查阅档案资料85卷,分生产科、供销科、技术科、政工科、政办室、办公室以及每年、每季、每月报表等,收获感悟颇多。
企业概况:
衡水老白干酒业公司原名河北省专业事业衡水县制酒厂,1946年1月1日冀南行署接收16家私人烧锅开始建厂、职工约140名,厂址衡水县西关北门外,属地方国营企业,年生产能力800吨。
1950年新建大厂,占地130亩,建工房6栋,踩曲房12排,大小酒库5座,附属设施房间数百间,年产酒1500吨。
1952年一季度由十六个破烂的厂子(高城、辛集、正定、高邑、建屛、枣烧等)合并一个大厂、职工发展到315名,年产白酒3000吨。
1959年现有蒸甑16套,全部生产可容48个班,每班每日产白酒375公斤,全年产量达6570吨。
1960年厂土地面积为49118平方米,工业净产值2554千元;职工人数达407人,。
1963年,我厂共占面积96114平方米约166亩,其中生产工房10332㎡,仓库建筑4679㎡……
企业制度的逐步健全:
1954年6月10日试行一长(厂长)制。
1955年,“三支援一反对”树立企业内部预算批准制度。
1956年我厂确立25项工种先进工作者条件以及先进家属条件明确。1956年1月30日,第一季度集体合同签订;建立质量化验检测制度,加强技术检测工作。在酒母、醅子、曲等制品提高了质量。
1957年厂领导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形成制度,做到了“六同”、“三化”;六月份,中共石家庄地委工业交通工作部,在衡水制酒厂试点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。
1957年,衡水制酒厂加强安全保卫制度。要求警卫人员做到“四勤、三查、三不要”;规定车(牲口)到门口,无论厂内外一律下车;制酒车间流酒处和发酵池的三尺以内禁止吸烟,厂内禁止燃火。
1959年1月建立了支部党校,推行两参一改,实行“五好”规划;1959年建立安全检查制度;
1961年制酒车间实行月度奖励制,建立五大员(技术质量检查员、小组经济核算员、安全卫生员、考勤记工员、原材料用具保管员)垂直领导制度;制酒车间试行“六定”、“六保”制度以及定期评酒化验制度;建立质量三级(生产组质量检查员、管库员、化验室)检查制度;
1961年全厂推行八小时工作制;
1962年实行三级核算制(厂级、车间、小组);1963年11月实行劳动保护制度,制定职工工人防护用品发放范围……
生产技术的逐步改进:
1955年, 学习推广(张北酒厂)张玉林“三勤烧火法”。
1955年7月13日开始省操作标准;学习山东“低温入池,定温蒸烧”的先进经验,采取“定温入池,缩短排眼”的措施。
1956年全面推广酒母、快曲、操作三位一体的操作法。
1958年全面推广涿县稳、准、细、净四位一体操作法以及推广河南酒厂晾茬法;1958年赵大河创造了“一找、三稳、四准两钻研和掌握三大关键”的先进酿酒操作法。
1959年大搞五位一体(制酒、酒母、机磨、制曲、化验),试验成功三甑大茬硬转回的操作方法。
1961年在制酒生产了上组织推行了“稳、准、细、净、安”五字操作法。
1962年推广廊坊酒厂“清蒸混烧”的先进操作;刘瑞和组在生产中操作了四大操作(比醅体积大、回活上顶软,活大、分次加浆、发酵管理严)和五大要点“粃子数量准、酒母、曲子掺的匀、蒸馏时间准、堵头镶边、入池温度低)等。
技术改革丰硕的成果:
1955年3月1日生产快曲;1955年武增雨进行先糖化后发酵试验得到厂领导的大力支持;1955年在职工张凤鸣提合理化建议下赵大河组创造池底垫糠先进经验。
1956年开始配制青梅酒。
1957年制酒开始小米制酒,烧玉米、薯干、王不留、柿子、黑枣、橡子。
1958年用茅草根、玉米核、棉籽饼、嘢茶稞等制酒。
1958年张子皋在中央学习回厂改制曲培养基由小米为大米;
1958年武增雨利用鲜山芋的底锅水制作酒母。
1959年刘进五将快曲从三房改为四房,从高温45度调到42度,糖化力由400提到638.
1959年大胆试制了五种(梨、香蕉、桔子、苹果、菠萝)改制露酒,以及用多穗高粱秫秸、伊拉克蜜枣酿酒。
1959年衡水制酒厂试制固体酒母。
1961年我厂开始烧制红枣酒,并利用酒糟废料生产淀粉、食醋、食用酵母等10余种产品,5月12日正式生产人造肉。
1962年制酒方面推行红粮酒大茬不用糠。开始用橡子、橄榄酿酒,延长发酵期由6天改为10天。
1963年在薯干酒生产中推广清蒸混烧。全厂推广李风顺总结的三齐装甑法( 甑下、甑中、甑上汽上的齐)
白酒质量提升方面措施及成果:
1956年制酒车间开始清蒸原料,流酒三层过滤,多流酒稍,用蒸馏器蒸稍子,掐头去尾,场地每排用石灰水杀菌,酒糠重新发酵。
1958年,红粱酒达到色泽透明,气味芬芳,总脂由0.15提高到0,24。
1959年,已消除红粱酒中的苦味,口感芳香甜软,总脂提升在0.24以上
1961年,红粱酒总脂达到0.426,总酸降低到0.074,总醛
降低到0.0062.
1962年为了提高产品质量,保持名牌声誉:采取民主品评(技术人员、经验老工人、组长),评定计分分析原因改进操作;掐头去尾跟锅复蒸,流酒过滤;严格入库酒度老白干69度、白酒67度。
1963年建立评酒委员会,掐酒头(2-3斤)流酒过滤,酒稍跟锅。在名酒生产中试验加热浆、晾醅、少用糠、少用醅挤回活增加淀粉的方法;在普酒(薯干)试验清蒸混烧操作和清蒸料操作。实行剔出糠活酒的制度。衡水老白干酒成为地方名牌特产,受到大众好评。
领导典型及先进模范:
厂领导:1958年,金红年厂长贯彻“六同”“三化”制度参加劳动,试验成功回活不用大曲,每天每组节约曲25斤,全年共计节约大曲143200斤;深入刘进良组创造了小茬保粃经验。
1958年工会主席吴永祥在赵寿山组创造“加糠、加浆、加酒母”三加,同时泡曲水、撒醅子、池底垫糠、烧淋浆水等方法。
1958年团支书于同生参加赵大河组提出“三天赶上刘进良、七天超过刘进良”的口号,赵大河组出酒率高达55.49%。
1961年工会副主席赵寿山深入伙房劳动,体验生活,改善伙房同职工们之间的关系。
1961年,厂党书记李保常深入到冰棍小组劳动,重新安排生产时间,由日产3000根提高到6000根;滏阳河洪水期间,李保常虽然年迈,仍在雨淋中和职工一起抬麻袋、拉车,保护国家财产。
1961年,副厂长刘映雪深入名酒小组,找出蒸馏时间小,浆量不稳成为影响出酒率的关键。
1963年8月特大洪水灾害期间,副厂长刘映雪一面抓组织领导,一面身先士卒抢救红梁25000斤玉米3000斤,山芋干45万斤、机器设备35台。
国家级、省级、县级厂先进模范:
1959年10月26日,赵大河在连续十年被评为红旗标兵后,成为衡水制酒厂代表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群英会,成为全国劳模代表。
1954年张子皋代表衡水制酒厂出席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。
1955年,徐大秋、张子皋、丁学文被评为出席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代表。
1954年老工人赵寿山被评为模范,曾两次参加县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。1961年任工会副主席。
建厂-1963年厂劳模典型:
自1953年赵大河连续十年评为红旗标兵。
1952年:焦金锁 :工作任劳任怨的仓库保管员。
武雄才:真正掌握四高一低(政治觉悟高、生产情绪高、出勤率高、劳动生产率高、成本低)的模范。
1954年:赵寿山:“现身说法”以工教工的模范。
张子皋:制酒生产操作先进代表。
1955年:刘映雪:执行省操作,推广山东快曲、酒母先进理念典型。
萧振海:机磨设备更新创造红旗手。
1959年:孙金捧:工具设备方面技术革命领头羊,发明创造几十种生产设备及工具。
1962年:刘瑞合:青年技术工人代表,普酒生产技术改进推广者。
张新怀:名酒操作积累经验典型人物。
1963年:李步增:优秀共产党员、以厂为家的抗洪救灾英雄。
张子皋:向洪水搏斗的先锋工段长,以生命爱护国家财产的模范代表。
回顾近两月的查阅工作,让我们所有人心潮澎湃,万千感慨!那段峥嵘岁月虽然已经远去,却留给我们不可或缺的巨大精神财富,“艰苦奋斗、自强不息”支撑我们奋勇前进,永不言败;“务实奉献、奋发图强”成为我们拼搏的孜孜动力;“与时俱进,开拓进取”引领我们大步向前!我们是幸运的,更是骄傲的,因为我们心中坚信衡水老白干的明天必将会更加辉煌灿烂!
通讯员:沈志强、段浩、高东朝、石淑娟、郭双全